善行 责任 诚信 公正 尊重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宁 波 市 心 理 援 助 协 会

社工危机干预项目之四--个体危机干预操作训练
来源: | 作者:paa0574 | 发布时间: 2016-03-28 | 173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314日上午,海曙区社会工作者危机干预技能培训项目第四次活动在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二楼开展。由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朱良华老师主讲“个体危机干预操作训练”,现场共有30多名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师参加。

 心理危机干预者在施助的时候,尽管其目标、被干预者的状况、操作形式等方面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专业技能仍然是相通的。对于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工而言,如何与危机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用专业的手段帮助案主摆脱危机情绪,这在之后的干预工作上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培训,朱老师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能、EMDR的理论与运用训练、个体干预技术“图片负性情绪打包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在现场指导与会者进行了简单的操作模拟。

首先,朱老师讲解了个体危机干预的基本技能,包括了建立安全关系、情感表达、倾听、共情、尊重五个方面的技能。第一,安全感问题即是生存和躯体完整性方面的安全感问题,是安全的干预关系。干预者自己要有自信、保持镇定。心理受伤严重的个体,特别是儿童,给他们提供毛绒玩具来使其重新建立依恋关系,恢复安全感。我们干预者在施助时需要一个安静、独立的环境来开展心理支持。同时,对于案主是儿童的情况需要运用创伤游戏来辅助治疗。

第二,在情感表达时,我们应当允许被干预者有不表达情感的愿望,尊重他们在是否表达情感上的选择。其中要注意三点:

1.不是所有的被干预者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情感;2.促进情感表达需要良好的倾听和共情,需要提供一种安全的关系氛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给予被干预者必要的支持和肯定;3.要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

第三,倾听,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倾听是一种关注,更是一种回应。但是倾听时有五个注意事项:

1.忌轻视被干预者;2.忌干扰、转移被干预者的话题;

3.忌做道德或正误的评判;4.忌急于下结论;5.忌倾听时东张西望或看手表。

第四,共情,通常是站在被干预者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其感受,不提倡干预者没有节制没有界限的去努力体验被干预者在创伤情境下正在有的体验,否则干预者自己可能会遭受心理创伤,丧失干预的能力。

第五,尊重,我们要无条件的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意味着信任对方,信任被干预者的选择,信任被干预者自愈的能力。以上结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与心理危机干预访谈与辅导的基本技术与操作,这些内容是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时最基础的方式方法。

接着,朱老师介绍了EMDR的理论与运用训练EMDR即“眼动心身重建法,这是一种可以在短短数次晤谈之后,便可在不用药物的情形下,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疗方法。可以被减轻的心理创伤症状包括「长期累积的创伤痛苦记忆」、「因创伤引起的高度焦虑和负面的情绪」,及「因创伤引起的生理不适反应」等。因接受EMDR治疗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则包括「健康积极的想法」及「健康行为的产生」等。 在一次EMDR的疗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脑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创伤画面、影像、痛苦记忆,及不适的身心反应(包括负面的情绪),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让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平行来回移动约15-20秒。完成之后,请患者说明当下脑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觉。同样的程序再重复,直到痛苦的回忆、及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过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递减」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认知结构,则在程序之中,由治疗师引导,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画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论假设为:人会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们也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去冲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并从中学习使自己成长和茁壮。根据研究,创伤记忆和负面资讯常被储存,凝滞在大脑右半球的身体知觉区,使大脑本身的调适功能和健康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执着和知觉、情绪上的不适。在这样的情形下,让双眼的眼球有规律的移动,可以加速脑内神经传导活动和认知处理的速度,使阻滞的不幸记忆动摇,让正常的神经活动畅通。EMDR治疗共分八个阶段,病史采集、准备期、评估期、脱敏期、植入期、身体扫描、关闭期和重评估期。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EMDR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

1.有引起眼内压升高的疾病的患者不适合使用眼动,眼动中出现眼痛时需要立即停止;2.癫痫患者有可能出现癫痫发作;3.脑部受损者有可能EMDR无效;4.物质滥用者需要首先戒除滥用物质;5.治疗室要准备好足够的物品(水、纸巾、垃圾桶)和做好隔音。

再接下来,朱老师讲解了个体干预技术。先是在团体干预工作基础上测量评估筛选需要干预的个体。团体干预后确定需要干预的个体干预技术 。之后, 朱老师讲解了图片负性情绪打包技术,这项技术适用于那些因经历灾难事件有明显心理痛苦,表现出明显急性应激反应(如强迫性的闪回、反复体验创伤情境、睡眠饮食受到严重影响等)的个体。具体操作流程是:

1.图片—负性情绪联结。各种灾难场景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被干预者大脑,这些图片会引起很多情绪反应,如恐惧、紧张、悲伤、内疚等。让被干预者想象在”负性情绪处理“时表达的各种创伤场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准确体验每个图片背后的情绪,逐个将图片和情绪一一对应联结。

2.功能分析、图片分离。对大脑中的图片进行功能分析,有些是纯负性的刺激,如分离的残肢、变形的躯体等,保留无益;有些图片是正性的,可以作为成长资源利用的,建议保留;此外,同一幅图片,可能既有负性又有正性的部分,此时要进行细致的功能分析,谨慎地切割分离。在功能分析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其功能是正性还是负性的,而且更应询问被干预者处理某个画面的意愿。

3.图片—负性情绪打包。通过功能分析,干预者和被干预者找到统一目标:被干预者反复闯入的刺激性的负性图片,并且这些图片是被干预者想处理的。接下来,要求被干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出现频率最高,最能引起强烈痛苦体验的刺激画面上,让被干预者通过表达或体验与之相关联的负性情绪,从而完成负性情绪与图片的粘合和打包过程。

4.快速眼动技术。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修通大脑神经通路,阻断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

5.温暖画面与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自身资源,让被干预者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温暖画面,该画面可以带给他力量。然后,干预者对其进行正性理念的引导、植入,使其对创伤体验的认识更加积极。之后,干预者对被干预者进行评估,如询问其感受,观察面部表情变化等指标,以达到预期效果,结束此次干预。

6.注意事项。干预过程中,根据被干预者需要,干预者要随时进行放松与评估。此外,若将整个干预过程进行细化的记录和档案保存,可提高干预者的实践水平、积累经验,也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图片负性情绪打包技术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关闭后要做好跟踪随访,这一步往往容易被忽略,也是我们干预者必需得重视并落实的一个步骤。

最后,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朱老师还现场让大家感受了一些体验,如深呼吸放松法、憋气放松法等,这些技能都可以运用到日常的危机干预操作中去,特别是干预实施结束后用于平复被干预者的情绪。

本次活动中,朱老师提出了一系列专业的干预技术手段,虽然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但在朱老师的生动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呈现下,在座的各位社工仍然在这堂课中获益匪浅,并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大家在未来的社区工作中,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服务社区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