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 责任 诚信 公正 尊重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宁 波 市 心 理 援 助 协 会

“无为”心态做咨询——翟文杰
来源: | 作者:paa0574 | 发布时间: 2015-09-08 | 2425 次浏览 | 分享到:

 

翟文杰,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副秘书长。师从李鸣,擅长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流派。近几年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亲密关系研究。

 

    学习心理咨询10年有余,期间心态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从最初的“拯救者”心态、到后来的“爱心泛滥”心态,再到如今的“无为”心态。现在的我愈发觉得,“无为”的心态恰是做心理咨询的最佳状态。

无为是道德经里的哲学理念。《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

 在心理咨询中,“无为”更多意指顺势而为,不强求,不执著,尊重多元存在。作为心理咨询师,不给自己贴上高尚的标签,也不给来访者贴上怜悯的标签。人有很多种活法,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大部分来访者只是需要被理解,被认同。作为心理咨询师,最忌讳的可能就是常以专业自居。这种自居心态除了证明对自己的不自信,可能什么都没有。

 有人说,做心理咨询一定要有爱心,要有奉献精神。我并不否认心理咨询师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我更愿相信,心理咨询中足够的中立和客观,甚至是冷血,才是更本真的治疗状态。因为来访者的成长往往是痛苦的,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决定自己往哪里走,如何选择。

 举两个我咨询过程中的例子。

 前段时间一位往届的学生回来找我。这个学生之前因为殴打同学、辱骂老师被劝退回家。很多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爸妈很早闹离婚,谁都不想管他,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这样的一个状态,确实让人心寒。当时,我不知道可以为他做什么,但又好像做什么都是多余的。前前后后我跟他接触过七次左右,我深切地感受到,他暴力的外表背后,是极其脆弱的自尊心。他太需要认可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如果从小得不到爸妈的爱,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与他认可和肯定,帮助他发掘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除了提供给他认可,理解之外,什么都不能提供。因为是他,而不是我们,应该决定他要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我在咨询中做的最多的是,一直对他抱有积极的关注,很感兴趣的听他的倾诉,并适时表示认可、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变得缓和很多,也开始卸下对人凶狠的面具。后来他临近毕业,在高考考场上,告老师打扰他做题,跟老师理论时语气不太好。同事知道后,建议我再去干预下,我拒绝了。我说,他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之前是殴打,现在只是言语交流。如果我现在马上去干预,除了让他感觉到对他的否定之外,什么都没有。反倒是,我相信他,他做的已经很不错了。况且,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他身边,今后他还有很长的路,都要自己走,自己决定。我们要学会在抱持当中放手,让他体认到,有人是一直理解、支持、认可他的。然后带着这样的体认,去经受必经的挫折,之后他才会真正的成长、成熟。这种心理咨询中的积极关注和抱持,不是爱。我庆幸,我当时足够狠心,让他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自己,再来决定跟我交流他的收获,他的变化。看到他能会心地笑,并能时刻自我反省,我很心安。

 之前咨询过一个强迫症的学生。前前后后咨询过10多次。都说强迫症很难治愈,但是也可以治愈,只要来访者懂得唯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谁都靠不住。开始接手这个个案,我做了三次很好的倾听者,没有任何干预。听他讲,他的纠结、冲突、困惑、挣扎,以及活不下去的念头,还有他对家庭父母的种种怨恨,对自己的怨恨。我知道,他不会自杀,因为他还有倾诉的欲望。

 三次之后,我开始小心触及他自身,提醒他,强迫的症状可能是他需要的,就看他想让它什么时候消失。他对我的解释表示费解,说强迫症已经把他折磨成这样了,想摆脱还来不及呢,他要把它消除掉。于是我告诉他:“什么时候你能允许它存在了,你就好了”。他对我的回答感到很失望,说本来觉得我可以给他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看来也没什么用。我笑笑并报以沉默。当时想可能他不会再来找我了。

不过令我惊讶的是,下周的同一时间,他又来了。他说,他觉得已经没有办法对抗强迫症了,然后他就对自己说,随它去吧,我倒要看看强迫症能不能把我整死。结果他这样想之后,他发现原来强迫症变得没那么可怕了,有时他甚至忽略了这样一个症状的存在。他觉得比以前轻松了。我为他感到庆幸,一个人只有真的决定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他才可以是有能量的,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父母、推给环境、推给咨询师、推给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而我们心理咨询师做的,就是不断地告诉来访者,你有这样的能量,除了你可以治愈自己的心理症状,没有人可以做得到,即使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只是一面镜子,要映照出来访者积极的一面,让他们变得更加肯定自己。心理咨询师也仅仅是一面镜子,要把来访者身上闪光的、可利用的积极资源反射出来,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的强大,然后他才会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成长。


    不施爱,不拯救,顺应心灵成长规律,这就是咨询中的“无为”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