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
责任
诚信
公正
尊重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宁 波 市 心 理 援 助 协 会
心援首页
协会简介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财务公开
媒体报道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公益活动
学术活动
组织建设
社会活动
内部治理
人事任命
规章制度
社团证书
协会荣誉
协会文件
公益项目
青少年领域
婚姻家庭
职业人群
老年领域
专业成长
学术园地
学术专家
讲师团成员
学术周专题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课程信息
证书查询
会员工作
申请流程
资料下载
会员检索
证件实样
表彰公告
心理设备
放松减压
沙盘治疗
生物反馈
测量软件
其他设备
咨询求助
咨询流程
表格下载
咨访对接
权利义务
咨询答疑
慈善捐赠
捐赠证书查询
慈善新闻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你是这样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吗?
来源:
|
作者:
pro811199
|
发布时间:
2015-08-02
|
35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很长时间了想着要给来访者写点什么?但总找不到最需要和最恰当的内容。通过不断地观察,我发现当前临床咨询与治疗中的“难题”并不是心理问题有多难解决,而是我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不合理”认识,导致太多的咨询与治疗没法进行下去。所以,在这里列举了一些会妨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现象,以供大家借鉴!
一、说完了,你就给我“方法”。要方法已经成为国人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习惯,有人往往是说上一会就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做吗?”、“我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你得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解决”,或干脆问“你教我一些招我就知道怎么办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什么?我也不能在这里一时给你说清,但绝不是“要方法”。否则,任何一个求助者都会不断地要下去,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是不断出现的。如果你没有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的模式会一直重复下去,也是一种痛苦!如果要,你就要“渔”而不是“鱼”!
二、第一次咨询就来判断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是一件新鲜事,所以往往很看重第一次咨询。但从临床咨询与治疗的规律讲,第一至三次左右都是咨询(治疗)师为来访者做评估与诊断的时间。这个过程要收集资料,需要的资料多少完全是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掌握。另外,还要安排心理测评等内容。所以,第一次往往只是来访者报告自己的情况(倾诉),咨询师会有重点、有序列的收集相关资料,也有可能在一次咨询中资料都不能收集全。所以,第一次咨询就来判断效果是根本没有用的。
三、带着怀疑做咨询。用最常听的话说就是“病急乱投医”!很多人在还不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情况下,甚至还在怀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同时就开始接受咨询。这不但与事无济,而且花钱浪费时间。所以,建议在你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最好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做一些简单了解,尤其是对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师。如果你实在不想了解或也了解不上什么,那就不要有任何怀疑。
四、不会“听”自己说的话。很多求助者来到咨询室,只承担说(说自己的事)与听(听答案)的任务,从不听自己说过的话,或不太注意与咨询师对话的过程,把一些宝贵的咨询过程丢失了,还要跟咨询师要“答案”。实际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有的答案与方法都在这个过程当中。
五、咨询前已经有了“答案”。有些人因为与心理困惑斗争了很久,所以想到了很多自己的方法与答案,前来咨询只是为了应证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与心理咨询师的“答案”对比一下。事实上,真正的心理咨询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答案就在自己领悟,除非有些专业性不太高的心理学工作者会不断解答你的问题。
六、总想让别人来咨询。有些人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目的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自己与对方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一些家长,动不动说孩子不来我该怎么办?有的说配偶不来怎么办?所以,我建议求助者“既来之则安之”,先与咨询师建立好关系,弄清基本问题后再看是否需要对方参加和如何参加。
七、把媒体心理类节目当成真实咨询。自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开播后,国人开始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很大兴趣,同时很多媒体都开设了此类栏目。所以,一大部分求助者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当成了媒体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人认为那样就可以解决了问题。而我在电台做节目时,一再强调电台里只能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如果要算咨询的话,只能是“闪电版”。真正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要你参预并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中获得成长。
八、想试试心理咨询师。有些人可能是还不了解心理咨询,或者还不了解心理咨询机构与咨询师,甚至还有些人自己懂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咨询中总是想试试某某咨询师如何?其实,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咨询与治疗。所以,如果你选择了就认真配合下去,否则浪费了自己的钱。
九、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此类问题大部分是一些还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不高的人,稍一计算就感觉一小时收费多少太贵了,甚至有人会讨价还价。事实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建立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与咨询师的职业能力上的。如果你信任某个心理医生,但感觉自己担负不起基本的费用,完全可以与其协商。我想,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完全是为了钱在工作,那他的职业水平可能也一般。
十、要求特殊的治疗方法。有些人一接触心理咨询与治疗,就会要求医生为其施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催眠治疗”、“音乐治疗”、“森田疗法”等等。其实,每个心理治疗师都会有自己擅长的理论技术,不管用什么方法解决好了问题才是根本。同时,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会有更好的理论技术出现。所以,老办法不一定就好!
十一、不愿配合药物治疗。有些人在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可能接受过药物治疗,对药物有所反对。而有的人还没服过药,但在心理评估后咨询师建议配合药物治疗也表示反对。其实,对于一些神经症或身心症状剧烈的心理问题,咨询与治疗的初期配合药物治疗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辅助下,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可能是有些人服药还有一些误区,如:服药后就认为自己成了精神病人,或感觉药物对身体伤害太大。
十二、埋怨咨询师。有些人还没开始接受咨询,或在咨询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开始不断地埋怨咨询师。当然,做为师是完全可以理解这些行为的,但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协商。咨询关系不身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医生协商。另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系实质上是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形成的一个工作联盟。如果破坏了这个联盟,咨询与治疗就很难达到效果。
十三、担心在其它场合碰到咨询师。据本人经验,确实曾经在某些场合碰到过求助者,但确为咨询师从不主动给对方打招呼。并且在咨询师的人际交往中,绝对不允许谈论咨询室里的事情。曾有求助者在路上给我打过招呼,我也可以愉快地回应,一般没有太多的交谈。另外,就是从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讲,熟悉的人或熟人介绍的人都不能亲自接待咨询。
十四、想在咨询室之外的地方咨询。有些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有忌讳,不愿到咨询室和医生当面谈,却想方设法约医生到茶楼、酒吧、宾馆,甚至家里去做咨询。一是咨询师外出很费时间,也许都要算到咨询时间里面;二是咨询室之外的地方大多不合适咨询,也没有必要的辅导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等。所以,要咨询还是来医生的专业咨询室,所有的接待都是单独的,一切咨询内容都是保密的。
十五、只想用电话或书信、网络咨询。这些都是一种通讯工具和手段,而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互助的人际关系,并且这种人际关系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有可能打了数小时电话,写了十多封信而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十六、想与咨询师做朋友。有些人想咨询,但更想与心理咨询师做朋友;还有的人给孩子做咨询,但害怕接受不了就骗孩子,把咨询师说成自己的朋友。这不但与事无济,而且会破坏咨询关系。能有一个咨询师做朋友当然不错,但不能以咨询交朋友。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也是会避免发生这样问题的,同时咨询关系如果变成了朋友关系,就会失去咨询与治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