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 责任 诚信 公正 尊重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宁 波 市 心 理 援 助 协 会

心灵的出路——心理疏导疗法解读纲要
来源: | 作者:pro811199 | 发布时间: 2015-09-02 | 1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症状的意义

        雨果说,海洋是广阔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这个空间是丰富的,也是神秘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灵空间是最陌生的地方,最动荡的地方,也最令人畏惧。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心灵,这是令人不安的。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过多地去探究心灵,而当我们不快乐时,我们会问自己很多问题,会思考很多。我们会去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大多数人能够从暂时的悲伤和失意中摆脱出来,而有一些人,他们长期沉浸在心理的痛苦中,苦苦摆脱而不能,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次失恋,会感到人生的黑暗和没有意义,以致自杀;焦虑,难以入眠,以至黑夜比白天漫长;恐惧空旷的广场或者上上下下的电梯;不停地洗手,因为害怕细菌的致病;迷恋网络而无法摆脱;见到陌生人就脸红,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卑,在人面前自惭形秽;自慰而又自责;阳萎、早泄,性无能;厌食、贪食……各种各样的症状五花八门,然而,痛苦是相同的。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和障碍呢?谁是幕后的元凶?谁又在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呢?

(一)每一个症状都是有意义的

        所有发生的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由头的。每一种心理症状,同样都表达了某种意义,关键是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意义。我们所指的意义,是指心理症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它从哪里来?它要改变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现状揭示了什么?心理疏导疗法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心理症状,认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

(二)症状都是有动力的

        每一种症状都试图在保护自己,症状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形式,是一种替代形式。症状如盾牌,然而这个盾牌束缚了自我,它是一种变态的形式。为了防止“万一”,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一万”。虽然症状是令人不安的,但它使人得到了好处。症状是糖衣炮弹。如恐惧艾滋病,艾滋病是不确定的,而症状是确定的,一旦出现了恐惧,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他也可以使自己变得心安一些,理所当然地回避他本来就想回避的情境和责任。一个人身体生病会得到特殊的照顾,心理生病也是这样。症状让人变得诚实。它在坦率地表达,他需要什么,他不要什么。

(三)症状是一种逃避的形式

        直截了当地说出真理,有时并不容易被人接受。可我们还是不得不指出,症状是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这可能会激起一些人们的阻抗和反驳,然而,事实正是这样。承认一个事实,对人来说,有时是一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当我们承认它,我们才能够得以解脱。

        形形色色的症状,其实都是我们想躲起来,想逃避开去。最大的逃避又莫过于自杀,那是让我们彻底地退出人生的舞台。

(四)逃避的背后是恐惧

        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地向后退却,这是相当的正常。是恐惧在驱使我们这样做,恐惧激发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自我保护以症状的形式出现。比如焦虑,就是应对危险或者可能危险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的懦弱,我们鄙视这种行为。我们不会直接地用恐惧和退缩来作为理由,我们冠冕堂皇地找出诸多其他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于是,我们自己迷失在迷雾之中,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是什么让我们躲了起来,我们戳穿了自己为自己编造的谎言,我们才有机会解救自己。正如皇帝的新装,如果他认为自己是穿着华丽的衣服,他不会由此去改变,而只有他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谎言,他才可能去改变,重新穿上正常的衣服。

(五)自我欺骗的机制

        当我们在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谎言,而谎言渐渐使自己信以为真。为此,形成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信念往往具有可怕的自我毁灭的作用。

        正是由于自我欺骗,我们会对自己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茫。为了拯救自己于迷途,往往会激起强烈的自尊,形成一系列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有时完全会脱离现实,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而我们坚信非如此不可,因此进入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赖以维持自尊的体系,是不是真的不可动摇,是不是真的对我们人生有利?偏执的自尊,只不过是一种“虚荣”而已。可这种“虚荣”,却有可能把自己拖入深渊,毫无“体面”和“尊严”可言。

        因此,心理疏导最大的任务就是认识自己,而心理医生充当的角色,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镜子中我们照出了自己,照出自己的真相,照出自己的诚实,照破“虚、假、空”。

        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去帮助自己,这才是最有用的帮助。

(六)症状的土壤

        为什么会产生不良的作用机制,使自己的心理在逃避、恐惧和自我欺骗中滑行,陷入这样的怪圈。其中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现代的科学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各种心理流派也大多在心理假设的范畴。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大致能够得以一些比较确切无疑的结论。

        首先我们确定家庭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摇篮安放在其家庭之中,最初的看护者往往是父母。如果一个人没有家庭,他一出生便被抛弃,或者离开父母,或者父母死亡,而又没有一个能够充当父母角色的人,这样的创伤是巨大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够反映出父母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出了问题的孩子,几乎总有一个出了问题的母亲在背后。这显然言辞有些过于断然,但事实往往很不幸地证明了这一点。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一个不被欢迎,不被接纳的孩子(如意外怀孕)往往一开始就注定是糟糕的开幕。社会上有被强奸的少女为了控诉强奸犯而生下孩子作为证据,这个被用来当作工具的孩子,我们不能不为之将来感到担心。

        相反,一个承载了父母太多希望的孩子,他的未来同样令人担心。他依然是父母的一个工具,他依然没有自己。

        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之中可能会消融了自己,他无法区别出自己与父母的界限,因此也就无法发展出自我的独立性。

        一个生活在控制力强或脾气暴躁的父母家庭中,他一定会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怎么才能避免被批评和指责,他会完全丧失了自信,他会力图用强力来控制自己,在他的心里,会饱含着不能发泄的愤怒,而这是危险的。

        一个生活在冷漠家庭中的孩子,他会长期地被忽视。他会强烈地渴望温暖和亲密,却又无力这样去做。

        更多的父母可能只是一个保姆而已,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给孩子做好吃的,买好玩的,生怕其饿着,生怕其冻着,关心他的学习,希望有好成绩,上好学校。除此之外,可能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不知他在想什么,不知他喜欢什么,不知他交什么样的朋友。不知道他、不懂得他的东西太多了,以至往往做父母也感到为难和困惑……

        安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当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他在社会上也会缺少安全感,对事物变得敏感,他会寻求保护。如一个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身体,一旦孩子生病了就惊慌。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一亘生病或有不适的感觉,他也会表现出惊慌来。

        一个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情,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爱,那么他长大了会没有爱的能力,没有关心别人和亲近别人的能力,甚至对亲密的关系有恐惧感,以致不会恋爱,甚至害怕结婚。

        一个孩子在家里受到过多的批评,他可能会变得胆小慎微,不敢尝试,自卑。有时这些都是父母无意造成的。比如一个母亲开玩笑说孩子的鼻子太丑,孩子真的一直铭记在心,一直为自己的长相特别是鼻子而苦恼,以致长大后有社交的障碍或者体象障碍。

        孩子会用症状来抗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会制作一个家庭的恐慌和混乱。一个症状会改变一个家庭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的多动症,他可能表达了他被忽视;一个孩子的厌食症,他可能在试图改变他父母的关系……

        病是一种武器,这种武器我们不但会在小的时候使用,我们也会在长大的时候使用。儿童时的家庭,实际上为我们书写了成长的脚本,父母是编剧和导演。我们一直在按照这个脚本在表演,如果这个脚本是蹩脚的,那么生活会变得不幸。因为儿童的方式是我们熟悉的方式,也是我们得心应手的方式。症状使自己变得荒诞,而这种荒诞反映了儿时的真实。

        当然,随着个人的成长,个人渐渐地与家庭和父母分离了,步入一个更大的环境,那就是学校,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环境。然而,无论我们在何处,我们总是带着旧时的影子。社会环境当然对人也有巨大的影响,文化传统、道德法律、社会风气以及各种社会现实都会对心理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社会环境参与塑造每个人的心理,如果心理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就会被迫用症状来“矫正”。“矫正”的结果是我们变得更为难以适应环境,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求帮助。

 

二、心理疏导的技术

(一)心理疏导疗法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的弊病在于其漫长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昂贵费用,精神分析从探索病人的潜意识入手,回溯病人的成长史特别是童年史,其中要不断地战胜病人的阻抗和防御,精神分析犹如一次长征,这个过程漫长而令当事人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是成长的代价)。

        人本主义强调病人的自我成长,强调来源于病人的力量。认知行为疗法的医生象个教练,它并不去探索病人的内在动力。

        心理疏导疗法结合了短程疗法和长程疗法的优点,它既能够在短期内快速起效,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又是深入持久的,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长期的效果。

         短兵相接的必要。心理上的战争是艰苦而惨烈的,其痛苦的程度只有当事人能够完全明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个战士,然而,这个战士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是否能够再坚持下去不致于被完全击垮。

        心理疏导疗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让病人相信,隧道的前方是有亮光的,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属于自己。自信心,这是非常的关键。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自信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觉得自己是能够依靠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自己的任务。自信能够激发自身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是重要的。

        一个具有心理问题时,总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与众不同的。而实际上,无论一个人的心理具有多么的独特性,无论想法是多么的古怪,无论实际问题是多么具有个体性,他都不是独一无二的。现实中,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他一样,也有成千上万一样的人靠着心理疏导的帮助走出了心理的困境。心理疏导疗法会以病人相类似的成功个案来激发病人的信心和动力。

        勇于面对。心理障碍是令人痛苦的,每一个病人都急于摆脱,然而,心理治疗同样是个令人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症状)的面对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承认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改变同样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心理疏导疗法要让病人有接受痛苦的准备并有去面对它的勇气。心理疏导医生永远是病人的同盟军。

        面质。现在是由过去塑造而来的,不透过过去,是不会明白现在的,所以心理疏导疗法也注重病人的成长史,了解他在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但它并不深究每一个过去事件背后的意义,了解过去只是为了改变现在。所以,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变现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病人在自己的问题中会迷茫不清,而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往往会一眼看出问题的实质。至于是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还是循循善诱,引导当事人去理解或者让病人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各种不同理论背景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而心理疏导疗法采取短兵相接的办法,它会指出病人的恐惧来。当然,这种指出是有技巧的,必须让病人不要感觉到批判和指责。

        要让病人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心存恐惧,这是很重要的。要让人一下子意识到问题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个核心来想办法。

        指出病人的怕,也会让病人感觉到被理解,被共情。病人能够比较容易地认同这个怕字,然后要进一步指出其逃避。这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病人不会很快理解和接受这个判断,我们需要给他时间,这个时间便是成长的时间。

        一旦他真正理解自己的逃避,他便处于阵地之上,他会发现和理解自己不应该再逃避,他会用一种更为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是问题发生良好转变的开端。

        正是因为病人内心存在一个怕字,他丧失了一种安全感,所以心理疏导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他的安全感。

(二)心理疏导的关系,是一个治疗同盟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患关系对于心理治疗的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疏导疗法对心理医生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对人的理解,强调把病人看作人,而不是待修的机器。

        与人做交流,必须具有情感,情感的交流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主张用药物进行心理治疗的,恰恰忽视了情感的作用,用药物代替情感的交流,使治疗显得冷冰冰。

        心理疏导的情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要有温暖感,表现为对病人的积极关注,接纳和包容。

        二是要有深刻的理解,对病人的共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理解病人的困难和处境,理解他此时此地的心理。

        三是要有可靠的信任,相信病人有足够的动力能够走出困境。

        四是要有不批判的指责,对于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于他的退缩、逃避或者阻抗,不批判,不指责,允许病人自由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观念,包容和接纳,甚至对心理医生的不满、抱怨、愤怒。

        通过情感的交流,要让病人感到温暖、安全和开放,能够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这是改变自我的第一步,这是心理疏导能够取得成效的可喜开端。

        良好的情感交注,使咨患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成牢固的联盟。

(三)心理教育,认识问题的实质

         要不要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各种流派有不同的看法,认知疗法强调与病人的讨论,向病人介绍疗法的机制和目标,如何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

        心理疏导疗法强调从ABC开始,提高病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转变病人对心理认识的误区,特别是心理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解,使病人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心理疏导医生和病人可能会讨论这样一些问题:诸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素质?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表现;心理疏导的机制等等。

        通过心理教育,让病人联系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困难和处境有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和力量,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心理教育是开启希望的钥匙。

(四)习以治惊,在行为中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心理治疗中也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心理疏导疗法取其精华,特别是“习以治惊”的方法。

        心理疏导疗法强调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改变,认知——实践——认知——再实践——改变的优化。

        常话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变,最后体现在行为上,体现在面对生活上。

        习以治惊,是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实践。习以治惊是一场持久战,分别有防御——相持——反攻的阶段。

        “惊”是恐惧,是怕,是逃避和退缩。正如一个战士,刚上战场的时候,会被纷飞的炮火,迷漫的硝烟,震耳的爆炸所吓倒,但是,战斗持续一定时间后,恐惧会慢慢减弱。

        我们第一次做什么事情,总会有些不自信、害怕和紧张。我们要承认这种恐惧,承认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改变。如我们不断地去排斥这种恐惧,这犹如在地上要把自己拔起来一样不可能,徒增加失望和痛苦。

        实践,做我们应当做的,在做的过程中,会有痛苦,会想到退缩,会打退堂鼓。这时候,相当于相持阶段。病人需要鼓励,需要支援。

        最后,经过习以治惊,我们能够面对、适应和坦然。

        改变,是在认识条件下的行为中产生的。

        强迫思维患者容易在思想上作战,我们要把战场移植到实际生活中来,移植到针锋相对中来。

(五)顺其自然,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个拳头能够攥多久呢?我们最后还是会松手的。自然是个老师,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顺应规律,自然就是随心所欲,但不逾矩。自然,才有自由,而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心理障碍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灵受困,受限制和束缚。

        顺应自然不是消极的无为态度,不是无所作为。顺应自然,是一种积极的拓展技术,是面对现实,是改变自我。

        顺应自然,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不必有无奈之心;顺其自然,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不必有畏惧之心。

        顺,就是承认和面对现实规律。

        自然,就是不做作,不矫情,不给自己无谓的压力。

(六)改造个性,长期的人生责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的形成是长期的,个性的改造也是长期的。

        个性并无好坏之分,然而,个性对自我而言,是否协调,是否不利于自我的生活。

        个性,也称之为人格,是一个人总的心理特征。一个成人,他的个性已经具有牢固的结构,要完全改变,甚至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但要做一些适当的修正和调整,还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完善之中的,当然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至于改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改变?哪些可以改变?怎么去改变?所以,前提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是一项长期的责任。

(七)集体疏导

        心理疏导疗法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集体疏导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它又与一般的团体心理咨询还是有些不同。

        心理疏导疗法也重视集体疏导成员之间的团体动力,组织小组讨论。

         一是当同样症状的人集中在一起,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他们不会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另类、奇怪和不可理喻。这么多相同情况的人在一起,他们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的独特,他们会发现有共同的语言和沟通的环境。

        二是他们会有一个观照体系,每一种症状都有其个体性,虽然是属于同一种心理障碍,但不同症状的人看待别人,他会发现那是荒诞的,那是不对的。我们会看到在这样的集体中,病友之间会相互说服和开导,在这里每一个病人都是其他病友的镜子。在这一面面镜子面前,会促其领悟。

        三是他们会有一个支持系统。俗话说,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具有相同困难的人会非常地热情地去帮助他人,会出现了一种浓浓的友爱感情,这种感情、关注和支持正是患者所缺乏的,他们会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从未有过的宽容,对其战胜心理障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

        当然,除了以上团体本身的动力之外,心理疏导疗法也有别于其他团体辅导。一般团体辅导注重团体本身动力的运用,会去营造和推动这种动力,并利用这种动力去探索成员的深层心理。所以,一般团体辅导注重设置,强调保密和互相信任等,并用很大的力气去营造这种团体的关系,所以其成员不能太多,一般在20人以内。而心理疏导疗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要求其集体有严格的设置和密集的互动,它只是顺其自然地借用团体本身的动力。它很大程度上是靠心理医生的疏导,强调心理教育和反馈的运用。虽然在模式上人数较多,可效果与个别疏导类似,加之团体本身的动力,所以一般的效果比个别疏导还要好些。

        鲁龙光先生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上半期,曾经多次成功地举办了集体心理疏导班,深得病人的肯定。

(八)反馈的运用

        心理疏导疗法以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注重对反馈的应用,在每次心理疏导之后,要求结合当天疏导的内容,撰写心理反馈,主要谈的是经过心理疏导,产生新的认识,实践中的体会,这非常类似于认知疗法的家庭作业,和森田疗法中的日记,但又不尽相同。

        心理疏导疗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治疗心理障碍犹如发射导弹,导弹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断反馈的数据进行处理,不断地修订运行的轨迹,以致最后命中目标。反馈既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向医生提供新信息的过程。它不简单地是心理疏导面谈的信息补充,它是病人在医生不在场时的独白,它可以在完全开放的状态下表达自己。

        病人的反馈有时会非常的精彩,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疏导疗法正是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一定程度上,是病人在不断地推动心理疏导疗法的前进。病人对心理障碍有最贴切的体会,心理反馈的过程也是其对战胜心理疾病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