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 责任 诚信 公正 尊重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宁 波 市 心 理 援 助 协 会

爱情心理学观点(上)
来源: | 作者:pro811199 | 发布时间: 2015-09-02 | 1740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维仁博士简介:
    旅美临床心理学家,被公认为婚姻问题专家,在美国被称为“爱情博士”。擅长于婚姻、家庭、群体与跨文化心理治疗。现任职美国西北大学心理诊疗中心,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督导与训练,并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 
   

         我们今天很多的畸型性格,可能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而且很多跟三岁以前的家庭环境相关。一个人如果很小的时候得不到关爱,那么他将来会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对配偶的行为也会不正常。我们往往会说,天生就这样了,性格永远也改不了了。不是的,我们大脑有一块重要的区域,他掌控其他的部分,而这一块还可以不断的培养和修复,通过和人的沟通,通过和他人分享彼此的爱。 
    任何事情都是有科学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而快乐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生在一个家庭,就有和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恋爱,就有和情人的关系,我们结婚,就有和配偶的关系,我们有了孩子,就有了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学习,就有和同学的关系,我们工作,就有和上司下属的关系。。。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就一直过在一个与他人的关系网中,因此,我们的快乐也就建立在这个关系网基础之上。我们都希望快乐,但是,快乐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对,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我们的目标。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道,如果我们无知,看不清问题,不了解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很会失败,我们就会得不到快乐,而且,我们还不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永远在苦涩的漩涡中挣扎。我觉得黄维仁博士讲的东西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不仅仅是方法,更有看问题的角度,理清了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迷恋与真正长久的爱情),一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应该如何纠正等等。总之,这种“人的知识”就像数学知识物理知识一样,会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把握正确的方法,帮助我们得到或是创造我们想要的,也许是爱。 
我们经常不知不觉陷入困境,就像下棋不知不觉就输了,但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一步,我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任何的错误。每个人都受自身眼界,知识,经验的限制,如果不承认这些限制,将永远是井底之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要想达到更高的层次,很简单——多学习。学习正确的,科学的东西。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话语的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知灼见被无知浅识低俗谩骂所淹没,真理被谬误所掩盖,高尚被卑劣所驱逐。意识形态被大众所主导,就会流于浅薄,无知,荒谬。一个技术论坛,如果都是菜鸟,就会出现很多可笑很多错误的东西。我们需要真正的专家。但是,无知的人往往自大。所以,我们更需要对专家的尊敬与谦卑。 

活在爱中的秘决
       在研究爱情关系时,我一直对以下几个问题有兴趣: 
  *为什么婚后爱情的热度会直线下降?
  *为什么很多人结婚生子后,爱子女的心远胜于爱伴侣?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致命的吸引力」?
  我们不妨在这里谈谈所谓的「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感情的帐户,一个微笑就是存了一笔爱的款项,一句尖酸刻薄的话等于提款。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夫妻多半没有机会存款、交流,而在各样生活压力下,彼此挑剔的事情却日益增加,显而易见,帐户赤字会使两人关系不稳固。而孩子对我们的倾慕、依赖,都让我们觉得被需要,增加自我价值感,所以都是存款;同样地,当家里的伴侣一直抱怨和批评,不断提款,外面接触的异性却总是衣着整洁、温柔,那样尊重你,崇拜你。可以想象,外遇发生的危险性有多大!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却有不能解释之处,为什么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会突然冲动地拋妻弃子,丢掉工作,冒着身败名裂之险,不顾一切带着女研究生私奔?为什么许多妇女被丈夫殴打,却不愿逃走?对这些受虐妇女而言,最危险的两个时刻∶一是当她们试着离开施暴的伴侣时,一是当她们找到新的对象时,都可能受到生命的威胁。爱情结束了,不是离开就好了吗?为什么有人会采取这么冲动、这么原始的方式? 

心里辅导运用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的潜意识。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把它改成「要幸福快乐的人,没有不学心理辅导的权利」,我们要如何确保一个好的爱情婚姻关系?一定要去学习自我了解、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的情绪、别人的情绪,有很高的情绪解读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智能(EQ)。不管你愿不愿意,当你和家人、同事相处时,都已经在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只是技术的高低不同罢了。
  每当我们在学习时,要记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使命∶如何让我们的家庭、社会变得更好一点?任何一个好的学习必须要学七次以上,同样的事情要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才能深入。很多人间的道理是一致的,但在简单中有很多复杂性。许多人喜欢寻求一些简易的公式,例如“沟通四要”、“冲突五诀”、“幸福六窍”想藉这些来面对问题,但我很担心这样不下苦功了解却乱套公式的结果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好的动机不一定产生好的效果。 
  身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我常抱着一个初学者的态度,永不停止学习,我最好的老师就是我的个案们,他们在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邀请我陪他们一起走过,让我从他们眼中来看他们的世界,来经历他们的酸甜苦辣,分享他们的生命,这是何等的特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功课,很多人生智能。 

概念的拼图
  在我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刚进研究所时,觉得高等统计课非常枯燥、无聊,因为我是一个people person,喜欢和人在一起。起初老师在台上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在背景不足,概念尚未形成之前,甚至连发问都不知道要问什么,后来,我耐心听同学怎么问问题,耐心听老师怎么回答问题,就在这过程中,锲而不舍地一个片段 、一个片段,一点一点的累积知识,才开始有概念产生。概念与理论极为重要,因它引导我们去分析,了解问题。它给我们一个看事情的角度,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到何处找有效的解方。好像天空中有很多电波,除非你发展出一个接收的频率,否则你不会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丰富的知识。 
  「如果你真正了解,你会知道怎么去做。」如何在一大堆信息中区分哪些是正确要用的data,哪些是干扰的噪音,这是最重要的。良医、庸医的差别就在这里,可以在很复杂的现象中,正确地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病因 。 
  我读一本书或听一场演讲时,只要学会一个新的概念,有个新的启发,我心中就雀跃,觉得值回票价,所用的时间与精力没有白费。所以我相信,在人生每一时刻,和任何人交谈,只要这个人可以帮助你得到更深更新的领悟,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不断进步。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象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 

急惊风与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创造磁铁“异性相吸”的现象,研究人间爱情关系时,我们也常见“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之间,彼此强烈相吸的现象。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例如,当“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我把它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要发展出一个“完整之我”是个非常艰巨,要付上惨痛代价的过程,所以慈爱又幽默的上帝就让这些异性相吸,一见钟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预尝了爱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后才让他们闭着眼睛心甘情愿地进入“磨合期”,在艰苦的“旷野”之中,让两人彼此在个性上“铁杵磨成绣花针”,继续发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Imago)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并遵循上帝所创造的心理定律,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换句话说,“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样善用诗词表达丰盈的情感,而专注扩展(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对她欣赏得不得了。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处理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有了改变。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为什么一个平时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会对男友十分依赖?为什么小小的分手会使人做出异常的事情甚至威胁生命?为什么有外遇时丈夫对元配会冷若冰霜、面若阎罗,但对并不及元配的情人却曲意讨好、柔情似水?“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他是通过研究母亲与其1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因为母婴关系与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的满足自己)。所以有人戏称所有相爱的人心理年龄都会降到3岁以下,退化成为父女或者母子关系。 
       下面介绍一下依附实验,将母婴引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观察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过程中婴儿的反应,发现了四种典型的表现: 
a.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欲挽留,表现出不快乐,母不在时无心玩玩具,母回来后张手希望被抱,被抱一会儿后就要下地接着玩儿。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在恋爱中表现较好,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不论你需要个人空间还是亲近时,他/她都可以给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儿无反应,母回来后也无反应,通过仪器发现婴儿也有焦虑情绪,只是不表露出来。这与母婴平时的相处经验有关,婴儿学会了不期望母亲能长时间相伴。这类的恋人,表现为比较冷漠,但是内心很需要爱情,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其他非面对面的渠道寻找感情。 
c.焦虑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哭喊不从更甚于a,母回来后还要打母亲,很久之后才会安静下来,边玩边看着母,怕母亲再离去。给予这类恋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样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才能在关系中找到快乐。 
d.紊乱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表现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母回来后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出现张开手要抱的同时后退不让母接近。因为婴儿希望爱的对象——母亲,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对象,爱恨交织。这种类型的恋人一般受伤很多,分手时常会做出比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孩子在前三年的经验最重要,可以一直影响其行为到青春期,对于他们的情绪,只能进行输导而不是围堵,父母要做到emotion coach(情感教练)的作用而不是emotion dismissing(不会翻译),举个例子:孩子的宠物狗死掉了,哭泣不止,母亲抱着安慰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悲伤情绪,妈妈以前养的一只猫也死掉了,……”,这就是emotion coach;父亲来了却直接训斥:“哭什么哭?狗死了再买一条!”这就是emotion dismissing。曾经有个女学生来向我诉苦,说花前月下,她依偎在bf怀里,正想说“月亮好圆好亮啊”之类的话,bf忽然冒出一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壮的脚已经踩上去过了!”顿时让她觉得虽然近在咫尺,心却离得比地月还远。安全型的人在四种当中是最适合做爱人的,但是数量比较少,即使是紊乱型的爱人,只要找到领航船,绕开暗礁安全停泊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我应该属于安全型的,“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但是我缺乏交流的技巧。又有点像逃避型,“表现为比较冷漠,但是内心很需要爱情,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爱”。 
每个人都有一个“爱情帐户”,加分就是存款,扣分就是提款。举例:对方口渴时,你递给它一杯水,存款;对方十分口渴时,你递给它同样一杯水,大存款;对方十分口渴时,你递给它一个馒头,提款。要懂得投其所好。Man from Mars, woman from Venus。女人喜欢男人用女人的方式存款,对男性最大的抱怨是“他不肯与我沟通,又不听我的话”。两人一起散步,女生一直在说,男生默默,过后男生会对朋友说“今天好幸福,跟gf一起散步”,女生却会对朋友说“今天好没劲,我一直在说,可那头大水牛一声也不吭”因为男性是行动取向,女性是语言取向。怎样才能存1而让对方收到100? 
       给女性的忠告:男性不管多么成熟,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小小孩,对他的努力多多给予赞赏;给男性的忠告:女性诉苦时需要的不是劝告建议而是认真聆听,并且感其所感,重复“好可怜”、“真惨啊”类似词语。 
       最后一点,发展健全真我。最好的朋友是遇难时还站在自己这边的朋友。最大的礼物是自己真正的心声,但是不要随便给,否则你会受伤。要通过测试确认是否安全,安全性的朋友会仔细听、理解你的感受、替你保密、也会与你分享他的心声。同时也要从自己做起,当一个安全性的朋友,多恩赐,愿意去鼓励别人。 

(补充:) 
1、安全型 能安抚自己的情绪,给人空间,会真心原谅你的生气. 
2、逃避型 虚假的自尊心,认为人都不可靠,对东西更有兴趣,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情绪,不可能发展成亲密关系 
3、焦虑型 紧张,要你给他亲密感,怕被抛弃,不断去抓" 危险的时候你是不是站在我这边?我是不是值得被爱,可以被接纳? 
distance management  不把心打开,就伤不了我。 
4、混乱型 没有存活的计策,会拒绝,但是决不让你走。
了解自己的依附形态,尽量走向安全,懂得处理冲突和差异;刻意去经营爱情和友情;健全的人格不要逃避冲突,受到爱多的人对生气是会原谅的。 

解决冲突的办法
1.认识到冲突不是坏事,压抑才是 
2.不要争对错,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3.看到伤害对方后他的伤痛 
4.吵架的时候学会暂停,安静下来才会思考 
5.学习沟通技术,学会经营友谊要投其所好,而不是给己所要。女人对男人最大的抱怨是不会沟通,很多时候女人很以自我为中心,男人也会沟通的很好,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不同于女人要学会存款,也要很好的回应,称赞,关心attention,affection   比如hug  kiss  学会倾听,男人是action-oriented对男人要像对小孩一样,要多鼓励,说话要简短。学习看到别人在作改变的地方。专注于黑色的时候,不会看到其他的颜色 
1.珍珠时刻:人生是一串珍珠,每一个珍贵的时刻就是一颗珍珠。 you have to be intentional 知道了两个人的珍珠时刻,婚姻时刻 
2.恩情仪式:每天早上要微笑,hug,询问;回家的时候也是先要降低电流,不要把在外面的焦虑带回家里;有智慧的人会处理焦虑。有良好的习惯,不管多么微小。要可以经营。 
       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连结。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疏离感,孤独感,最亲近的人是陌生人。知道你的人会用哪三个字眼来描述你,以及自己给自己的描述。 
       世界对我们很多的期望,我们怕会受伤,我们怕在别人眼光中被看低,所有我们必须有一个外面的社会我和里面的一个真我。当人们给我的描述跟我自己对自己的描述中间有一个gap,我们会觉得lonely。我们要的是有什么人可以让我能以真我显现,可以互相接纳。一个人可以给别人最好的礼物是真正的感受和真正的想法,但是也不可以把这珍贵的礼物轻易给人,要一点一点地给。 
       In time of trouble,will you be there for me?will you accept me?am I lovable?当我以本相显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按照本相接纳我?这是人间最重要的关系。 
要寻找安全性的人,他们的指标是会倾听,不会论断,但会给忠告,你知道他是真的站在你这边。会替你保密,不会乱讲。当你把心慢慢打开的时候,他也会把心慢慢打开。 
       要找安全型的人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安全型的人,倾听就是爱。还有就是学会数算人生中收到过的恩典,愿意去鼓励别人。 
       要追求幸福的人,没有不学心理学的权利,要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习这门人生的功课。学会听说艺术,学EQ。ewa:in times of crisis,never worry alone,找一些安全型的人,自己努力成为安全型的人。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持恒的亲密感
       夫妻间有许多这类微妙的互动,处理这类你进我退,不断重复,难以改变的“亲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时,一定要寻求智能来改善。
                                      
       前文谈及深度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另外一个更繁杂,更耐人寻味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把它译成“强迫性的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强迫性的重复“,是许多心理辅导者从事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 烈的互动∶“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 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刻骨铭心的爱情
       举例来说,笔者有位个案,来寻求辅导时告诉我,他曾刻骨铭心地爱了三次,但三次的爱情,都让他痛苦心碎。他第一次深深爱上的对象 ,是位患有忧郁症,自杀未遂刚出院的女子,可是热恋不到几个星期,两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 
     第二次爱上的对象,是位患有“厌食暴食症”(Bulimia) 的女子,情绪强烈起伏,一觉孤寂或焦虑,便可在几分钟之内吃掉个大蛋糕,吃完却饱受罪恶感折磨,气自己失去控制,悔恨之余,便偷偷把自己关到浴室,拿牙刷刺激自己喉头,硬把刚吃下去的食物,全部又吐了出来。他与这位情绪不稳的女子的爱情,也是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痛苦地分手了。 
       他第三次爱上的对象,是位有夫之妇,因丈夫外遇,刚被抛弃,为情受尽折磨,极为凄楚可怜。他奋不顾身,努力关怀呵护这位受尽创伤的女子。一个是寂寞的游子,一个是天涯断肠人,刚开始时彼此像干柴烈火般地相爱,但是过了几个月,两人渐渐清醒过来时,这个爱竟然也像前面两段情一样,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这位英俊,又在一家有名的科技公司中深受器重,拥有一份人人称羡高薪职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士对他表示好感,为何他对身旁这些品貌双全的美女毫不动心,却偏偏只爱上前面他所描述这类情绪激昂,忧伤痛苦的女子? 

触类旁通的道理
       笔者平日遇见一些复杂艰难的心理现象时,常发现如果能从物理学、生物学、哲学或人类学等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看,往往能帮助自己对这现象有更深入的领悟。天下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笔者发现下面这个中国人较能体会的生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何谓 “强迫性的重复”。
       笔者记得在成长过程中,曾听见一位伯母说,她生完老大后,没遵照老人们的劝告好好“坐月子”,不小心着了凉,后来身体就一直不好 ,不管吃多少中药、西药都没起色。她心中非常担忧,幸而一些有经验的老妈妈们告诉她:“别担心!你只要在下一胎生产之后好好坐月子,身体就会康复过来。”后来在她生完老二之后,用心坐月子,好好休养、进补,果然身体痊愈,健康情形甚至比以前更好。 
       同理,如果我们了解这位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与未能满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们就较能明白他为何老是爱上凄楚可怜的女性?
       原来,他是家中独子,十二岁那年,父亲有了外遇,突然之间就抛妻离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错,一有外遇,父亲就像许多外遇者一般,开始多方挑剔,责怪妻子有令他无法忍受,而永远不可能改的缺点。他告诉妻子,他从来就没爱过她,要妻子放他自由 (这也是外遇者的标准说辞,他现在对第三者山盟海誓,爱得死去活来,将来若移情别恋,也会对现在的第三者说他从来就没真正爱过她) 。对妻子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个幸福的家庭,顿时天旋地转。这位年轻人的母亲为此而痛不欲生,得了忧郁症,也不断地摧残自己,最后染上重病,开始进出医院。

未得医治的创伤
       谁能想到这个天真快乐的十二岁男孩,突然必须放弃他的童真,开始“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 ,在未来三年中扮演安慰者与照顾者的角色。看到母亲在病床上以泪洗面,日渐消瘦,他心中难过,却为了母亲把眼泪往自己肚里吞,强颜欢笑来安慰母亲。
       最后母亲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他听到母亲喃喃自语:“我仍然爱着你(丈夫),你为何离开我?” 这番话使他痛彻心肺,一面流泪看着母亲断气,一面发誓他永远不要再掉泪,他要做个成功的强者。他非常地恨父亲,后来父亲被罪恶感折磨,同时也因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几次回来找他,都被他狠狠地赶走。他咬紧牙根,克服万难,拿到名校的奖学金,并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找到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
       他极有毅力,人缘也不错(注:只要不深入交往,不动真情,都不会出问题),平日也为自己能控制情绪(喜怒不形于色) 而引以为傲。所以他对自己这样失控,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为自己的失控不安,也为伤害了三位他所爱的女子而痛苦,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而来寻求辅导。
       为何三次都爱上痛苦忧郁的女子?我想这很可能是上帝所定规的医治法则,一如当人回到类似第一次受伤的状态或情景时,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彻底的医治。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坐月子期间受凉的伯母,产后百病丛生,中药西药都无法治好,却要等到第二次生产,全身骨骼、腺体,所有生理系统都回到类似第一次生产的生理状态时,她的病痛就得到一个彻底医治的机会。这就好象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块钢铁,冷却之后很难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软之后就很容易矫正、拉直。我想怀孕对一个女人的身体来说就像这样是个火中被 “烤”的过程,可说是个“危机”(Crisis) ,但危机不见得不好,因为“危机”两个字可蕴涵“危险”和“机会”。不注意时可能会带来伤害,但若能好好处理,却能使生命变得更 健康更丰富。

爱上母亲的影子
        同理,这位年轻人三次所爱上的对象,身上都带有他母亲忧伤、痛苦的人格特质,不知不觉地,他深深地受了这三位女性的吸引,潜意识中,他要回到类似过去受伤时的心理状态。在过去,他无法借着自己的爱与努力使母亲痊愈,现在,他仿佛重新得到机会,能借着爱与努力,去医治这些心灵受伤的女性,潜意识深处,他也企望着她们能快乐起来,把他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的呵护与关爱加倍地给他。 
       以上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深度心理学所讲的“强迫性重复”。笔者在从事临床心理学治疗时,接触过不少这类的个案。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毫不“来电”,但却深深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后来发现,他们都有好强,好掌控,标准极高的母亲。从小不管他们多努力要做好,却总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无法取悦母亲,讨她欢心,从她身上得到温馨的母爱。难怪他们成长后,容易被这些身具母亲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 ”(危险程度决定酬偿程度的高低)。这类像母亲一样“危险,难讨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偿能力”,有能力让他们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爱。
       他们迷上这类女性,往往因为潜意识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着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这些冷傲的女性得满足,变温柔,从她们身上得到“ 无条件”的母爱,让他们受伤的心灵终于能得到安息的满足。在“冷落,拒斥”型的父亲身上受伤的女性也是如此,宁愿忍受忽视、凌辱,却一直依恋着那些无法给她们爱的男子。

愿挣脱恶性循环

        对这么多陷在强迫性重复中的人,他们要如何才能从那些恶性循环中脱身,得到医治?请待下文分解。

       上期探讨了深度心理学中一个极发人深省的概念:“强迫性重复”。有的人受不了母亲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管的"管的太太,然后开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战争,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心理空间与独立自主的权利。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保护自己,成长后不知不觉地就嫁了个身上带着自己所熟悉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潜意识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这个阿斗变得坚强,能带给自己从父亲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从肇因处医治
       笔者过去以为“强迫性重复” 只是极少数的偶发现象,后来却发现,这个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见,只是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据一项美国的统计,酗酒者的女儿长大之后嫁个酗酒者的机率比嫁给常人高出两倍。笔者有位个案,几次所爱上的对象都是酗酒者 (即使有些人刚开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 ,原来她的父亲死于酗酒。从小不管她多么品学兼优,努力要做个好女儿,都无法藉自己的好行为使父亲爱她,给她注意力,并为她戒酒。长大后,她只被与父亲一样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引,潜意识中她觉得,唯有当她能用爱感化酗酒者为了她而戒酒,把她从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与注意力给她时,她的心才得满足。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经有三次机会回到类似原来受伤情况的关系中吗?为何他不但没得到医治反而每次都痛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类似原来受伤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见得能带来医治。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拳赛中被打败,若不经苦练就再度回去与对手交锋,仍要惨遭败北一样。离婚与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过去失败因由,重新学习如何自爱爱人,那么他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机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实上,有许多统计指出,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么为何他三次疯狂相爱却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这跟他潜意识中的渴求有关。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从小缺乏爱,对爱愈饥渴的人,将来恋爱时潜意识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过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伤从此消逝。
2)心中所渴望的快乐幸福将从此开始。
3)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过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时,自己不用开口,他(她)就会体贴到我的需要,主动来抚慰、满足我。

甜蜜的恋爱期

       恋爱的初期总是最甜蜜的,两人彼此把对方当作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物。恋人间彼此似乎有无限的包容力,能无条件接纳对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板的歌时,对方竟能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在恋爱初期中,他们彼此成为对方自我价值感的支柱与生命能源的供应者,唤出对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两人像活在天堂乐园中一般,的确,人生中所有的快乐似乎由此开始了。 
深度心理学认为,人在恋爱之时,心理上“退化”(Regress) 回三岁之前的状态,因为恋人之间的互动与婴儿和慈父或慈母间的关系极为相似。不论是恋人之间或婴儿与父母之间,在这个时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 ,情绪纠缠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觉。好处是不管自己心里多么愁苦,一看到对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开心起来。坏处是看到对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绪马上受感染开始难受起来,以为对方在怪自己。 
当婴孩见到母亲不愉快,从她那儿得不到爱与支撑自我感的养料时,不是变得特别乖,企图以好行为使她重展欢颜,就是闹脾气(Temper Tantrum),用最尖锐的哭声处罚她,逼她就范,收回不悦之情,再变回那个面带笑容的“好妈妈”,使他能借着她的爱与笑容再度快乐起来。
       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强迫性重复”,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亲愁苦的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热恋时他心中不但渴望这些痛苦的女性愿意接受他的爱(若她们不接受,他也会很痛苦) ,他还有个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爱是有效的,他期盼这些女性能因他的爱而得到医治,然后坚强起来,他更希望她们终于能把自己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爱给他。刚开始在爱情关系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潜意识中渴望这些心灵受伤的“小女孩”能变成成熟快乐而坚强的“慈母”,让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强者”的心理防卫,回归一个柔弱无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过去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那份温柔又具保护性的爱。


自救而后救人
       在恋爱的初期,当两人都还陶醉在爱情迷幻的药效之中时,他还能借着自己一厢情愿的心理投射(Projection) 而感受到爱,可惜的是像这类的迷恋 (Infatuation) 或中国人所谓“激情”或是“爱情发烧”,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扰的情况之下,大约只能持续三到六个月之久。(注:被禁止、受挫折不许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罗密欧与茱丽叶一般能愈演愈炽,持续良久。)
       深度心理学强调,唯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心灵创伤,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英文畅销歌曲中所说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 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通过现实的考验。两颗寂寞的心像饮鸩止渴一般,只能暂时减轻双方的痛苦。两个爱的乞丐,却彼此都逼对方先付出一些爱,是一幅非常悲惨的图画。
       心灵受创,对爱饥渴,却不懂得学习如何真正去爱的人,陷在迷恋,心理疆界不清的状态中时,会勉强对方来为自己幸福快乐的情绪负责。他们双方在潜意识中会这样想:“ 过去只要你一笑,我就开心,你明明有能力带给我美好与快乐的感觉,为什么现在不再使我快乐?是不是故意处罚我?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心情还是不好?” 在这种小于三岁的恋爱心理状态中,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我心情不好也觉得是被你害的,因为你不对我微笑,夺走了我快乐的感觉。
因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完全依赖在你身上,期盼你来成全(complete) 我,我不知不觉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极大的酬偿权力。因为认定你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操纵者,我便期望你必须与我有一样的思想与喜好,我也只准你对我表现正确的情绪。由于我的苦与乐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许对我表现任何负面的情绪,更不准怪我,因为这些都带给我痛苦,使我心里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时,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乐。如果我觉得痛苦,我便会怪罪于你,并千方百计地要改造你。

脱出恶性循环
       前文所提这位男主角对他所深深爱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开始进入爱情关系,处在“甜蜜共生”的状态时,只要对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扫而空,洋溢着满足的幸福感,但是当爱情麻药渐渐失效,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无法使对方快乐起来,对方不再像过去一样带给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觉时,他心中受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心想 “我仍是与以前一样待你,为何你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当初那使我感受到爱的你了?” 事实上,这些心灵受伤,却被他爱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几乎一样的心理感受。会痛苦地分手是因为当双方内心重新受伤时,失望便转为愤怒,都开始用高压、冷战、攻击、批评等方式来向对方“讨债”,要改变对方,逼对方先付出爱。不幸的是攻击只会导致反弹,让自己更觉对方变心,由此战火愈来愈猛烈,最后只好分手。
       其实以上所描述这个由甜蜜相恋到痛苦挣扎的心理过程是所有的情侣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而这种历程在这类“强迫性重复”的个案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而鲜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那些陷在强迫性重复中的人,若不经医治,很少有人能 自己从不断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出。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医治呢?让我们留待下期探讨。
       前文提及那些陷入强迫性重复的人,若不经医治,很少有人能自己从不断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他们潜伏心底的心理创伤,也会影响到他们婚姻的幸福。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医治呢? 
       对心理受创较重的个案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较深度的心理治疗。举上文中这位男主角为例,他需要经过一段“Grieving”(哀伤) 的过程,换句话说,他需要去面对潜意识中最伤痛的部份,不但去检视自己伤在何处,还要从新的角度与正性的情绪经验中,去了解、整理与医治过去的创伤。

相爱容易相处难?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然而他所学到的功课却是无价的,也是无人能夺去的,同时他付上心血所换得的心灵医治与人格整全,也将为他将来的婚姻幸福奠下美好的基础。
       从以上对“强迫性重复”这个深度心理现象的探讨,我们应能清楚看到“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态,影响了子女人格难以健全成长。子女的心理创伤,又使他们成长后,在择偶与爱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与家庭之病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们必须要全盘了解现代婚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去检视我们自己目前亲密关系的状态,我们更要去学习活在爱中的秘诀。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现代婚姻所面临的挑战。哈佛大学经济教授Juliet Schor 研究美国家庭经济的变迁时发现,当前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工作时数,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万个小时以上,同时,每人每周可以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减掉了十个小时。有个全球性的趋势,工作主管为了生存竞争,要求每人更加卖力,提升效率。然而因着物价的膨胀,每个家庭的净收入相对减低。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变成夫妻两人都必须出去工作。 
       当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时,男女间的角色期望,两性之权力结构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现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无言的规律也变得极其错综复杂。近三十年来两性关系的变化,很可能大于过去三百年的总和。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要求直线上升,但夫妻彼此相爱的能力与技术却未能相对提高。在讲求功利速成的社会中,我们都想品尝甜美爱情的果实,然而在婚姻家庭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没多少人肯像上驾驶学校学开车考驾照,或像进研究所拿MBA 文凭一样,真正付代价去学习爱的功课。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现代人较不愿下功夫参与过去传统中有益于维护婚姻家庭的教会与社区活动。加上现代夫妻平日没时间沟通,唯有在心理毫无防备,为一点小事突然间起争执,双方怒气填膺,面红耳赤时,才来作徒伤感情,却 不能解决问题的“强烈沟通”。

貌合神离成怨偶?
      于是,中外皆然,不但离婚率剧增,勉强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却早已离异的怨偶更是随处可见。据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个六千人样本的统计,你侬我侬婚姻甜蜜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离婚边缘的超过百分之二十二,其余的都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婚姻状态之中。
       根据美国最受尊敬的婚姻心理学家约翰.葛特蒙(Dr. Gottman) 的研究,在预期四十年的婚龄中,美国人第一次婚姻以离婚收场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离婚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结婚后七年之间离婚的。所以美国人戏称“七年之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离婚后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与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会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破裂的机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
        在华人中间的离婚率又如何呢?如果用同一年中结婚与离婚对数之比来做统计,目前台湾已超过三比一,就是三对新人步上红毯之时,就有另一对怨偶在法院里办离婚。新加坡的离婚率紧随其后,而北京与上海的离婚率早就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这种离婚率有增无减的现象,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离婚对社会经济、双方亲友与家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子女身心的发展,更会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 
        据美国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没有与生父同住,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据统计,离婚一年之后,大多数的父亲都渐渐与亲生子女疏远,有人把这个世代称为 “没有父亲的世代”。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身心会不受其影响。

爸爸不再梳我头?
       在美国对离婚子女长期追踪的实证(Empirical Studies)研究中,被公认为最具有权威的,大概要算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至今已持续了三十年以上的长期追踪研究。
       华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开始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详尽而深入的心理访谈。她看着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对他们每人的身心发展有极为深入的观察与了解。三十年来,华博士累积了极为丰富宝贵的临床资料,大约每过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综合报告,让学术界、治疗者,甚至整个社会对离婚子女的心态、 挣扎或需求有多一些了解。
       华博士发现,不管离婚在北美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周围有多少同学的父母也离了婚,这些受离婚涉及的子女都难免自问:“为什么父母离婚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父母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连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离婚,为什么一点也不考虑到我的痛苦?”“ 为什么爸爸在梳另一个小女孩的头,却再也不能替我梳头了?”┅┅ 
       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们,比其他小孩要来得寂寞,甚至感到绝望,觉得缺乏父母的爱与保护,他们心中愤怒,却怕惹父母伤心或生气,而努力把这些伤痛的感觉隐藏起来,但他们成长之后却变成心中满怀愤怒的年轻人。 
       这些接受华博士长期追踪研究的离婚子女,呈现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1)对亲密关系的爱情,又渴慕又害怕,对人容易敏感,特别怕被人拒斥、背叛或抛弃。
(2)较缺乏承受失落(loss)的能力,在事业上或人际上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
其他的心理影响包括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不够男(女)性化。而许多才能出众、父母离婚的女性,竟然因低落的自我形象而“下嫁” 条件比她们差很多的配偶,而她们婚后的生活也相当不理想。此外,她发现离婚子女也较缺乏成就动机,有较高的酗酒、吸毒与犯罪率, 也有不少人不敢结婚,或婚后不敢生小孩,唯恐将来子女会遭受像自己一样痛苦的命运。 

强留婚姻争议多?
       离婚子女对冲突特别敏感,“心里怕人”的现象也在其他实证中得到证实。例如,Amato与Keith 两位学者,对历年来九十二个有关离婚子女心理适应的研究报告做综合分析后,发现离婚子女平均在社会与心理的适应上,的确比常人有更多的挣扎。
       然而,父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为子女的缘故而留在婚姻之中,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有好处,至今仍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请待下回分解。
       前文提及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婚姻不幸福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子女的缘故,勉强自己留在婚姻中?”在上文中我们看到许多实证 (Empirical) 研究,尤其是学术界研究子女离婚适应之泰斗---华勒丝汀 (Wallerstein) 博士,根据三十年的追踪研究,清楚地指出离婚的确会对子女身心发展带来影响深远的伤害。
       然而婚姻学界还有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证据,认为离婚并不一定会给子女身心带来永久性的伤害。例如,哈瑟林顿 (Hetherington) 博士研究了将近二千五百名的离婚子女,虽然她并没有像华勒丝汀博士那样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离婚子女面谈,并对每个个案的生活与身 心状况有那么深入的了解,但哈博士研究样本的“量”,却远远超过华博士。
       两位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太一样,而她们研究出来的结果也大相迳庭。
       哈博士指出,对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子女而言,父母离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性的伤害;绝大多数的子女在父母离婚两年后,都开始慢慢适应。她进而指出,对某些子女而言,与其让他们留在父母经常冲突、充满赤焰烽火的家中,还不如让他们在单亲的爱中成长,心理发展会更健全些。

两害权其轻
       以上这些研究,各有其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我认为另一些知名学者,如Dr. Booth与Dr. Amato历时十五年,在全美追踪了四百七十一位个案的研究,可为上述两派看似矛盾的结果提供不错的解释:离婚发生在“高冲突婚姻”(有家庭暴力或争执白热化的婚姻)时,对子女可以有“两害权其轻”的好处。
       他们的研究也同时指出,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离婚是“不该离而离”的婚姻,因为这些夫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彼此厌烦,不再有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这些“低冲突婚姻”是值得全力挽救的。因为不管夫妻在法律上是否离了婚,他们彼此不和总会对子女将来的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造成影响,如果父母能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女努力去抢救这个婚姻,子女们可以从父母的榜样学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功课: “婚姻或家庭关系是会碰到困难的,但是只要双方有诚心,愿意努力学习,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是父母可以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样的孩子,好像打过预防针,将来他们在人生碰到亲密关系的问题时,免疫力会比较强。 
       有心维护婚姻,使亲密关系“更上层楼”的人,需要对自己目前的婚姻状况有较客观,较正确的了解。

婚姻温度计
       笔者在从事婚姻治疗时,常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我请夫妻为他们的婚姻做评估时,发现两性之间常有很大的差异。往往当丈夫对婚姻的满足程度给七分时,妻子只给两分,似乎男性对婚姻是否有问题比较后知后觉。 
       因为预防胜于治疗,笔者在此提供由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家史丹利 (Dr. Stanley) 博士所设计,被公认为简要有效的一份“婚姻温度计”,请各位读者为自己的婚姻或亲密关系把把脉。
       这份婚姻测量工具共有八题,可以从一分到三分来计算。
“从未”或“极少发生”--(一分)
“偶而发生”--(两分)
“经常发生”--(三分)
请依据下面八种状况,自行评分。
* 小小的争执,突然变成大吵,彼此凶狠对骂,翻出陈年旧帐。
* 伴侣或爱人会批评、轻看我的意见、感觉与需求。
* 我的话语或行为常被伴侣误认为带有恶意。
* 有问题须要解决时,我们似乎总站在敌对的立场。
* 我不太能告诉伴侣我真正的想法与感觉。
* 我会认真幻想着,要是换个伴儿不知是何滋味?
* 在此婚姻爱情关系中,我觉得很寂寞。
* 我们吵架时,总有一方不愿再谈,开始退避或离开现场。
当你把各题的分数加在一起时,如果总分在八分至十二分中间,你们的婚姻状况很健康,在绿灯区。如果总分在十三到十七分中间,你们的婚姻已亮起黄灯,需要警惕,致力改进。但如果总分超过十八分,你们的婚姻已经进入极危险的红灯区,需要马上采取行动,在沉船之 前赶快把洞补好。
做此测量时请注意,你对婚姻的评分很可能有异于你配偶的评分,如果双方都愿意,你们可以分享各人评分的结果,藉此良机,好好深入沟通,互相了解并反省自己可以补足、改进之处。

爱情实验室
        美国的离婚率,高居世界之冠。不过,近年来美国人经过这“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 的过程,开始反省婚姻失败的原因,更有认真的研究者,花上数十年的功夫,群策群力地去找寻婚姻失败的关键。在这众多的专家学者中 ,目前被全世界公认贡献最大的一位婚姻研究者,是笔者的导师,约翰.葛特蒙博士(Dr. John Gottman)。
       葛博士花了三十年的心血,做了三十多个对象超过三千人的实证研究,也曾用了十八年的时间长期追踪其中六百五十对夫妻。他做研究时不 只是用问卷、心理测验与晤谈,还通过生理讯号测量,加上录影,并把录影带中夫妻有声无声的互动行为做了详尽的分析。 
       例如,他要夫妻谈他们最近一次吵架的因由,同时在他们身上装置生理回馈的仪器,测试那些语言或非语言之神情(例如翻白眼,音调尖锐,表情轻蔑等等)会导致对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并可以从手汗盐分测出焦虑程度;又与电脑尖端侦测设备相连,用分隔式银幕,半边照" 先生,半边照太太,观察话题所引起的面部与身体反应。
       葛博士从美国国家申请到一笔可观的经费,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风景明媚的芒特湖 (Mont Lake)旁,盖了他著名的“爱情实验室”,设备就像一个家,里面厨房、电话、电视及床,一应俱全,夫妻可以带着食物住进去,窗外有如画的湖光山色,让他们生活在心旷神怡 的环境中,只不过室内装了几个录影机,观察两人之间的互动,夫妻身上也随时带着一个记录生理讯号的小盒子。此外还加上持续的验尿 (检查Cortisol含量,以测定Stress压力的程度)。
       经过缜密的研究程序,及长期、系统性的观察与分析,葛老师清楚地找出了婚姻成败的关键。他可以根据短短五分钟的夫妻互动录影片段,预测出那几对夫妇在未来四年之内会离婚,而他预测的准确度,平均每次都高达百分之九十一。他的研究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戏称他这套测量技术是 “婚姻X光”,一照,就一览无遗。